美貨幣基金改革為中國“寶寶”探路
近期,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改革破繭而出,新規要求貨幣市場基金凈值實行浮動價格。對此,余額寶等中國貨幣市場基金又將作何感想?
上周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通過了旨在防范貨幣市場基金出現擠兌的新規,首次打破貨幣基金固定1元凈值的規定,要求面向機構投資者的資質,貨幣市場基金采用浮動資產凈值。此外,貨幣基金將有權決定是否降低贖回“門檻”,或在市場壓力下迫使基金一周流動資產比例跌破30%時,贖回最高收取2%的費用,相關規則將于兩年后正式生效。
排除“擠兌”風險
貨幣基金的安全性是否讓人高枕無憂?長期以來,它投資的產品是低波動、高流動性的債券及銀行間市場產品,且風險較小。然而,暗存的擠兌風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08年金融危機的“血淚史”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強力催化劑。2008年9月16日,美國歷史悠久的貨幣市場基金管理公司儲備管理公司(Reserve Management)旗下數只基金凈值跌破1美元(broke the buck),其中Primary 基金跌至0.97美元,Yield Plus 基金也跌至0.97美元,而International Liquidity基金更是跌至0.91美元。
資料顯示,Primary 基金當年8月底時資產規模還是650億美元,到9月16日已降至230億美元。之后,受嚴重沖擊的貨幣基金宣布暫停贖回,并申請加入美國財政部對貨幣市場基金的臨時保護計劃。
事發之后,SEC自2010年起便醞釀出臺一系列措施加強對貨幣市場基金的監管,而浮動資產計價是這些監管規則的延續。
按照新規,如果貨幣基金按周計算的流動資產低于總資產的30%,那么該貨基的董事會有權暫停投資者贖回,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貨基可以至多向投資者收取相當于贖回金額2%的流動性費用。
貨幣市場基金的誕生可謂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市場 的一大創新。美國貨幣市場基金自1983年起放棄逐日盯市(mark to market value),把凈值固定為每股1美元,從此流動資金注入到這類基金中,并被視為一種“存款”。
1980年以前,美國大多數州禁止銀行對支票存款賬戶支付利息,美聯儲通過Q條款對定期存款利率規定了上限。為了突破Q條款限制,商業銀行開始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而規避存款利率限制最成功的金融創新是貨幣市場基金。
1971年,美國的魯斯·本特和亨利·布朗為了規避Q條款5.25%的存款利率限定,將儲戶小額存款集中起來,投資于當時小儲戶無法進入的大額定期存單市場,然后將較高的收益分給投資者,這便是貨幣市場基金的起跑點。
此后,貨幣市場基金的幾大突出優越性助其迅猛發展,包括較銀行存款收益高、風險較小、可開支票,實質上相當于一種支付利息的支票賬戶,但法律上不被視為存款,既不受Q條款限制,也無需聯儲繳法定準備金。
業界褒貶不一
僵持兩年之后,SEC的五名委員終于以三票支持、兩票反對的投票結果為新規放行,但美國業界對改革舉措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SEC減少了可能抑制貨幣基金發展的負面影響;反對者則表示,資產凈值的浮動將顯著降低貨幣市場基金的吸引力。
兩年前,SEC前主席Mary Schapiro提出一項貨幣市場基金監管提案,要求所有貨幣市場基金都應該采用浮動式股價,或是擁有像銀行那樣的資本,以便確保其可在所持資產價值突然下降時很好地進行贖回,但Schapiro的提議并未得到足夠呼應。
一直頂住壓力完成改革的SEC主席Mary Jo White認為,改革能顯著減少貨幣市場基金出現擠兌的風險。即使在出現擠兌之時,相關措施也能防止擠兌進一步擴散。
反對者認為資產凈值的浮動將顯著降低貨幣市場基金的吸引力,甚至可能意外地加劇集中贖回的潛在風險。
從美國市場來看,貨幣市場基金中有1/3是針對機構客戶的優先基金,其規模約為9000億美元,這部分資金會受到改革措施的影響。
為盡可能減小對市場的影響,這些新措施只面向機構投資者,以及持有更高風險企業債的優先基金(Prime Fund),沒有將面向零售或政府機構的貨幣市場基金納入。同時,這些措施正式生效是在2年以后,給予了機構和市場更多的緩沖空間。
借鑒意義突出

在“錢荒”的大環境下,余額寶是否能成功逆襲?
美國貨幣基金主要投向成熟的債券市場,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遭遇債券違約引發的恐慌性贖回。然而,中國債券市場債券違約較少,且投向債券的資產安全等級較高,因此出現違約風險的幾率較低。但美國率先打破固定凈值之舉仍不乏借鑒價值。
以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天弘增利寶貨幣)為例,這標志著貨幣市場基金與互聯網金融“強強聯手”,曾創下七日年化收益率6.307%、6.763%兩個高峰,此后眾多 “寶寶”相繼誕生。
然而,“寶寶”在絢爛之后終歸平淡,截至7月28日,余額寶收益率已跌至4.192%,可見貨幣基金的收益并沒有想象中亮麗。
某分析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中國,貨幣基金采用浮動計價改革有一定價值,可借鑒美國在基金行業的長期經驗。特別是在敏感時期,采用浮動計價模式能夠有效保護基金公司和持有人的利益。”
該人士指出,在浮動凈值條件下,先后贖回的次序對凈值沒有影響;然而,在固定凈值前提下,先后贖回的次序很有講究,這或將導致眾人搶先贖回,加速貨幣基金的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