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岳
6月1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時代,為“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航天工程涉及的產業鏈條長、行業眾多,幾乎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件都能在資本市場找到對應的“點”,所以,航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將為資本市場注入新動力。這次也不例外。
首先,神舟十二號把航天技術帶到了新高度,將引領和助推一批高科技企業邁向更高、更新的領域。
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為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航天員的一舉一動都是對中國前沿科技實力的檢閱,相關上市公司自然會密切關注。至于比較“常規”的種子培育等試驗,已經成為一些上市公司的“日常操作”。
其次,航天科技創新發展的任何進展都將輻射到上下游及周邊產業。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航空航天方面提出三個目標:一是培育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業集群;二是加快航空航天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三是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
由于航天產業涉及產業鏈條長、行業眾多,科技產業化輻射力度大。以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產業為例,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5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4033億元,較2019年增長約16.9%。
如果對航天產業鏈涉及的產業規模進行全面盤點,將是十分震撼的。許多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受到航天科技創新的影響。
第三,航天科技突破為資本市場注入新動力,資本市場也在源源不斷地為航天產業輸血。
“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瞄準‘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對于推動科技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決策層已作出有力部署。
航天科技作為多學科特別是前沿學科的集大成者,被世界各大經濟體視為爭奪科技主導權的“牛耳”。當前,我國航天科技已居世界前列,且仍在不斷地實現自我突破,資本市場功不可沒。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當年偉人的豪情壯志,如今已成為現實。我國在航天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最好注解。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如是。
(閻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