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橫:互聯網醫療的生態圈神話
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尤其是BAT和平安等巨頭的進入,構建生態圈的理論也開始熱鬧起來。很多創業公司認為能進入巨頭產業鏈中的一環就能保證自己的美好未來,而巨頭們也把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的平臺思維移植到醫療領域,認為打造產業閉環將是自身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但是,從中國醫療本身的困境和醫療市場自身的特征來看,生態圈只是一廂情愿的想像。
中國的醫療體系不是以控費為核心的,以控費為核心的整合醫療在當前很難獲得發展,更不要說基于線下體系的互聯網來做整合醫療。既然整合醫療的體系無法發展,互聯網醫療的生態圈構建就遇到了第一個挑戰。
要構建生態圈,就必須讓用戶在自己的平臺或產業鏈上得到全流程的服務。但對于醫療領域來說,全流程的服務必須要有一整套完善的體系:從支付方到基礎醫療到大醫院,甚至也可以包括藥店。但構建這樣一整套流程的核心出發點是為了控制費用,而非為了讓用戶進行更多的消費。因此,醫療服務行業的平臺主旨是與其他產業不同的,這也導致互聯網醫療無法通過成為平臺而去擴大營收。當然,生態圈可以改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從而產生口碑效應,進一步粘住用戶。但在醫療領域,口碑來自療效,也就是最終的治療結果,而這取決于醫生的能力。在病人只相信三甲醫院的現狀下,醫生的能力是依生于機構之上的。所謂的生態圈只能依托于正在無限膨脹的大醫院。而這恰恰是與醫療大平臺的控費需求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注定了互聯網醫療生態圈的內在矛盾性。
其次,社交和流量不是互聯網醫療的競爭優勢。生態圈的另一層含義是可以通過建立全產業鏈的平臺將流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通過增進用戶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用戶粘性。由于醫療行業的細分性,市場需求不是大眾一體化的。而且,醫療的需求具有很大的迫切性,需求很難被創造出來。因此,試圖通過流量思維來構建生態圈是非常困難的。而從社交層面看,醫生端更多的是科研和業務的需求,病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是很低的,而且由于中國文化的特色,病人都非常忌諱談自己的病情。因此,醫療領域并不具備隨機性的社交需求,生態圈即使構建起來,用戶在其中也很難產生互動。而且,即使是基于熟悉醫患關系的診后隨訪領域,社交也不是平臺的主要需求。
再次,體系制約了生態圈的構建。中國的互聯網醫療有著較為強烈的路徑依賴。當前醫療體系的現狀是,大醫院聚集了最優秀的資源和人才,虹吸病人;基礎醫療缺醫少藥,無法吸引病人。同時,支付方對醫療機構完全沒有制約能力,產品方附生于扭曲的醫療服務形態上。要構建生態圈就必須擁有較為完備的體系,這樣才能在診前、診中和診后提供優質的服務。在目前扭曲的醫療體系下,生態圈的構建無從談起,不可能一整個體系只建立在已經擁擠不堪的三甲醫院之上。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互聯網醫療試圖通過構建生態圈來打造贏家通吃的模式只是一個神話。即使在互聯網醫療高速發展的美國,也沒有一家公司敢說自己在打造生態圈,可以形成閉環。即使是在線下已經成功提供了整合醫療模式的凱撒保險,也沒有如此的野心去這么做。究其原因,無論在地域上還是領域上,醫療還是一個非常分散的行業。俗話說,術業有專攻。醫療這一高度細分的行業需要的就是在各個細分領域去占據優勢市場地位。
因此,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是通過大規模的跑馬圈地來獲取大量用戶,并打造全產業鏈的平臺來粘住用戶,從而增加營收,形成正向循環。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更多的是在極小的細分領域率先獲得突破。當然,對巨頭來說,進入線下的整合醫療領域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但這對資金和耐心的需求是長期的,而且整體運營人才匱乏。在線下的整合醫療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工具也將逐步得到市場的青睞,從而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但因為醫療的地域性和細分性,所有這些離生態圈還非常遠。如果未來真的能有互聯網醫療的生態圈,估計只能存在于某一個城市,而非全國性的。但前提是這個城市的線下醫療體系,特別是基礎醫療體系已經被高度整合進一個體系內。當然,實現這一點或許不會太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