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平息“馬肉風波”化解道德風險
歐盟委員會近日發布的公報顯示,今年4月啟動的第二輪歐洲范圍內的牛肉制品樣品檢驗顯示,僅有0.61%的樣品在未標示馬肉成分的情況下含有馬肉DNA,比一年前首次測試結果(4.6%)明顯好轉。
歐盟委員會負責衛生與消費者事務的委員托尼奧·博格24日表示,食品行業是歐洲的重要行業之一,恢復消費者和企業對食品供應鏈的信心和信任對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未來歐洲各國必須共同努力,打擊欺詐行為,應將“馬肉風波”視作商業欺詐,而非涉及食品安全的公共衛生危機。雖是歐盟的一家之言,也算在情在理。但“馬肉風波”事件暴露出的道德風險,令歐盟近幾年來引以為豪的食品安全體系難以招架。完善供應鏈監管再次成為歐洲國家的當務之急。
上世紀最后幾年,歐盟食品危機迎來了一次小爆發。1996年英國發現瘋牛病之后禍及全歐,僅英國一地先后宰殺約400多萬頭牛,損失高達30億英鎊。1999年食品安全危機達到高峰:5月比利時出現致癌物質二惡英污染雞、豬等禽畜;6月比利時和法國出現可口可樂污染事件,數百人中毒后感到深度不適;9月法、荷等國企業用動物下水和腐爛物做動物飼料的丑聞相繼見諸報端。當時,歐盟消費者對此憂心忡忡,歐洲輿論責問當局“是否還有安全的食品”。
在此背景下,歐盟痛定思痛,決心徹底改善食品安全問題。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發表了一份長達60頁的《食品安全白皮書》,推出了龐大的食品安全保障計劃,內含84項具體措施。隨后幾年,有關食品安全的各項法規在消費者團體與生產商聯盟的博弈下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強化。歐盟委員會在此期間一直強調,飲食行業應該把公眾健康放在首位,以保證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整個過程的絕對安全。歐盟委員會稱,保證這一過程絕對安全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涉及的每個人都規定具體的責任。
歐洲食品安全的平靜期在2013年劃上了完整的句號。當年年初,“掛牛頭賣馬肉”的丑聞首先在愛爾蘭披露,接著英國、德國、挪威、瑞士等十多個歐洲國家檢測出含有馬肉成分的牛肉食品,沉重地打擊了歐洲居民的消費信心。這也成為歐盟強化食品供應鏈監管的又一次契機。這次,歐盟將矛頭對準了商業領域中的脆弱一環——道德風險。
借助于商品原產地標識制和食品加工鏈溯源體制,調查機構很快查明了一條假牛肉生產鏈條:羅馬尼亞屠宰場——荷蘭公司——塞浦路斯中間商——法國斯潘蓋羅公司——盧森堡注冊的Tavola公司——英國市場。在這么多中間環節中,是斯潘蓋羅公司故意將馬肉標記為牛肉。法國競爭、消費者事務與反欺詐總局指出,斯潘蓋羅公司通過荷蘭兩個中間商,在過去6個月內,從羅馬尼亞兩家屠宰場進口了約750噸馬肉,其中550噸貼上“歐盟原產牛肉”的標簽,通過一家中間商出售給法國食品加工企業科米熱爾。
斯潘蓋羅的“厄運”隨之而來,訂單量大幅萎縮五成,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法國卡爾卡松商業法庭之后宣布該公司可以啟動破產清算程序。此外,兩名高管被判處兩年監禁及7.5萬歐元罰款。法國政府之后出臺了《消費法》修正案,規定從事商業欺詐的自然人將面臨37.5萬歐元的罰款,而對企業的罰款提升到年營業額的10%,相關自然人或企業還可被禁止今后從事商業活動。
馬肉風波是英國“瘋牛病”以來歐洲最大一次食品行業丑聞,歐洲各行各界紛紛用放大鏡檢查食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刻反思。法國食品加工業協會主席讓-勒內·比松說,歐洲在“瘋牛病”事件之后建立了全球最先進的食品加工鏈溯源體系,這一體系的某些監控環節還需要得到進一步加強。
此外,一些機構認為,道德風險將成為歐洲食品安全的危險敵人,持續的經濟低迷是食品欺詐現象增多的原因——一些國家的經濟狀況要求降低食品生產支出,以維持食品價格;另一些國家因為消費水平降低,銷售業也不得不在進貨中壓價;一些重債國家在實行緊縮政策的同時縮減了檢查機構的規模,也為不法分子創造了可乘之機。為此,歐盟委員會在公報中指出,將與歐盟成員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繼續緊密合作,增強歐洲處理食品欺詐事件的能力,其中包括建立歐盟食品欺詐網絡等。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