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中國民營銀行面臨的挑戰
中國日報網5月30日報道,近期中國將設立民營銀行的消息引發熱議,外媒如何看待中國的民營銀行?中國的民營銀行有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福布斯》雜志網站5月26日發表資深投資分析師瓦爾特(Carl Walter)的評論文章稱,今年中國金融改革呼聲很響亮,政府將向民營機構開放銀行業。
近期有消息稱,銀行監管機構邀請了10家民營企業來設立5家民營銀行。不少評論家認為,這是歷來由國家嚴密掌控的銀行業向民間資本開放的第一步舉措。
以下是受邀的投資公司、其預期合作伙伴,以及所在地的清單:1) 浙江的阿里巴巴、萬向集團;2)廣東的騰訊、深圳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3)天津的華北集團、商匯集團。4)浙江的正泰集團、華峰集團;5)上海的復星集團、均瑤集團;
銀監會要求每家銀行要有兩家投資者。例如,阿里巴巴與萬向集團合作,這樣可避免新銀行被兩家投資公司中的任意一家壟斷。但是,除非兩家投入的資本明顯有多有少,否則在董事會層面以及新銀行的運營方面仍會出現矛盾。
銀監會所稱的“銀行”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初我認為,這是政府把阿里巴巴和騰訊吸收存款以及投資的活動納入監管的必要舉措。然而,監管這些活動的,是負責監管基金管理公司的證券監管機構,而發放銀行執照的卻還是銀監會,在這里,銀監會的“銀”專指那種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商業銀行。銀監會的目標就是讓每家新銀行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和重點。
無論是什么策略,銀行執照暗示出,由阿里巴巴和騰訊掌控的銀行機構很可能會是供支付寶儲戶投資的另一種形式的貸款發放者。發放打算全部出售的貸款的策略是有風險的,和現在理財產品的表現一樣。
這些投資者未來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去哪找既能管理又能運行這些銀行的員工。盡管中國有許多人在所謂的“銀行”里工作,但如果“銀行家”指的是“理解并知道如何管理和評估風險、如何定價的專業人士”,那么中國真正的銀行家就不多了。
至于幾家新的民營銀行,它們未來要面臨的主要的問題也許不是資金數量,而是銀行執照上面對地域的限制。想要跨越地區限制,在全國范圍經營,則需要向銀監會非常努力地爭取,而這在近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