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导航大全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级毛片,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一区二区

加快構建服務體系 政策力促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加快構建服務體系 政策力促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5-04-09 20:33
來源: 經濟參考報
2025-04-09 20: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記者4月8日獲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優化培養供給體系、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健全求職招聘體系、完善幫扶援助體系等六大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意見》明確,經過3至5年持續努力,基本建立覆蓋全員、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服務體系,為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堅實保障。

“從今年整體就業形勢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不減。”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張占武表示,“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現有就業服務體系還不能滿足畢業生對精準化、專業化、高水平就業服務的現實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加快優化構建就業服務體系的任務很緊迫。”

張占武說,《意見》從六個方面提出了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化建設的思路、方向和方法,涉及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各個方面,高質量是目標,體系化是重點,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引領。

具體來看,《意見》提出,優化培養供給體系。科學研判人才發展趨勢及供需狀況;以促進供需適配為導向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主動對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

“優化培養供給體系被列為六大體系之首,是化解高校培養體系與產業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的一劑‘良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要充分實現產業端與教育端的“雙向奔赴”,要按照《意見》提出的“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優化高校層次類型和區域布局”等方面,系統全面地動態調整人才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從2022年起連續三年突破千萬。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儲朝暉表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不僅要優化完善教育培養體系,更要從深化高校體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

對此,《意見》提出,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強化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完善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標準,推動高校將其列為必修課,打造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示范課程和教學成果;加強就業教育引導;健全就業實習與見習制度,健全就業實習制度,推動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至少開展1次就業實習,強化實習責任保險保障。

正值“春招”,《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在實際招聘中,不少企業的崗位“清單”與高校畢業生“人才庫”適配度仍然有限。

“《意見》提出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可以進一步為化解供需結構性矛盾提出解決路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應將大學生從新生入學直至畢業離校的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專業認知、職業認知、職業技能提升等課程與實踐活動。高校可積極對接國企、民企、科研院所等多類型用人單位,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實習基地,通過“校企協同”培養,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實踐水平。

《意見》還提出,健全求職招聘體系。強化校園招聘和就業市場服務,推動校內外招聘資源共享,建設一批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推進重點領域人才服務,挖掘國家重大戰略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精準化就業服務,優化規范招聘安排和秩序;發揮多元主體作用,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

近段時間,從全國到地方開展了一系列分區域、分行業的多樣化招聘活動。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職引未來—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推出第三批特色服務活動,包括129場面向生物醫藥、信息科技、生活服務、新能源等不同行業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黃九省區等區域的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會等。

“《意見》更加明確了高校和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責任,各方要協同發力,廣而深地挖掘就業空間,幫助高校畢業生精準對接用人單位。”張占武表示。

此外,圍繞困難畢業生群體就業,《意見》提出,完善幫扶援助體系,從健全困難幫扶機制、加強幫扶對象能力培訓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務實舉措。同時,《意見》還提出創新監測評價體系、鞏固支持保障體系等內容,為加快構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夯實了政策保障。

【責任編輯:曹靜】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