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銀行,如同一張紙牌般倒下了。
當地時間上周五,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宣布,關閉美國硅谷銀行,并指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為接管方。之后,隨著FDIC發出的一紙公告,這個在全球創投圈享有盛譽的銀行“轟然倒塌”。
硅谷銀行事件正在持續發酵,而回歸事件本身,硅谷銀行緣何會光速倒閉?此番危機暴露出的風險會否引發又一場“雷曼危機”?
至暗48小時
從爆雷到被接管,硅谷銀行經歷了噩夢般的48小時。
美國當地時間3月8日,硅谷銀行的母公司硅谷銀行金融集團發布公告稱,早些時候完成了其“基本上所有”可出售證券投資組合的出售,共計約210億美元,出售行為將導致其2023年第一季度稅后虧損約18億美元。與此同時,硅谷銀行計劃通過不同形式的股權融資募集22.5億美元的資金。
市場投資者將此舉視為危險信號,硅谷銀行當日暴跌60.41%,創其1998年以來最大跌幅。硅谷銀行事件也在資本市場引起恐慌性拋售,帶動銀行股普跌,美國四大銀行在同日的交易中蒸發了470億美元的市值。
針對硅谷銀行的擠兌隨即發生。根據加州監管當局的一份文件,僅在當地時間3月9日,硅谷銀行的儲戶試圖取款420億美元,占該行總存款的約四分之一。
流動性坍塌之后,監管當局迅速介入。當地時間3月10日,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宣布關閉硅谷銀行,并指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作為硅谷銀行的接管方。
FDIC稱,為了保護受保存款人,FDIC創建了圣克拉拉存款保險國家銀行 (DINB),目前硅谷銀行的所有受保存款已轉移至DINB。
至此,這個擁有40年歷史、在全球創投圈享有盛譽的銀行“轟然倒塌”。硅谷銀行的倒閉,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案,僅次于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倒閉的華盛頓互助銀行。
加息背景下流動性風險暴露
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硅谷銀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專注于服務科技公司和初創公司的融資需求。其開創的“投貸聯動”商業模式,有力地支持了美國初創型科技企業的發展和繁榮。
相對單一的客戶群體,讓硅谷銀行在初創圈享有盛譽,卻也為其爆發流動性危機埋下了隱患。
硅谷銀行事件背后,是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流動性風險的暴露。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由于疫情期間美聯儲貨幣寬松,美國科技企業現金流較為充裕,硅谷銀行在流動性寬松時期吸收了大量低息存款,其資產規模得以快速增長。
手握大量資金的硅谷銀行,在資產端配置了長久期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存在無法與負債端大量短期存款匹配的風險。
隨著美聯儲升息周期的開啟,硅谷銀行資產端出現巨額浮虧。與此同時,美聯儲加息也抬升了銀行負債端資金成本以及儲蓄轉移的傾向,疊加硅谷銀行主要服務的科創公司因生存困難提取資金,硅谷銀行流動性崩塌的風險與日俱增。
“硅谷銀行的問題在于存戶結構過于單一,主要以硅谷的科創公司為主,而這些公司多數靠融資維持?!鄙虾=煌ù髮W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胡捷向記者表示,隨著貨幣環境由寬松轉為緊縮,科技公司融資環境惡化,只能消耗銀行存款運行,導致硅谷銀行存款大量流失。
存款的持續下降與硅谷銀行資產端長久期債券之間,形成期限匹配上的沖突。胡捷介紹,為了應對儲戶的提款需求,銀行在流動性短缺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拋售資產換取現金、擴股融資、從其他銀行拆借現金或是直接向美聯儲借錢。
“從公告內容來看,硅谷銀行確實考慮這么做。但硅谷銀行的籌資行為也引起了市場恐慌,避險情緒導致大量企業決定擠兌,而這又進一步引發流動性收縮,形成了一個滾雪球式的惡性循環。”胡捷稱。
“雷曼危機”是否會重演?
硅谷銀行“閃崩”后,市場最關心的就是硅谷銀行究竟只是個案,還是美國金融業爆發系統性風險敲響的第一聲“喪鐘”。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硅谷銀行事件具有特殊性,引發類似2008年雷曼危機事件的概率較低,但其中暴露出的風險點仍需警惕。
中金策略研究報告中認為,當前整體情況可能并沒有市場擔憂的那么緊張。具體來看,杠桿方面,金融危機后美國金融部門在強監管下整體杠桿較低,且資本充足率也相對健康,發生大面積的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流動性方面,即使后續流動性繼續收緊引發更大層面和程度的流動性沖擊,美聯儲也有充裕的手段提供流動性支持。
曾剛也表示,由于與硅谷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相同的銀行并不多,同時硅谷銀行業務復雜性不高,并不會像雷曼一樣在金融領域的傳導產生很大的外溢效應,因此暫時可能不構成系統金融風險。
不過,硅谷銀行事件也透露出美國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惡化的事實。最新FDIC數據顯示,整個美國銀行業在其持有證券頭寸方面已經存在約6200億美元未計價損失。
高利率背景下資產端的減值損失,已成為整個美國銀行業的“隱雷”。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提醒,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背景下,美國中小銀行流動性問題仍是未來需持續關注的風險因子。
“這個事情本身也反映出,在美聯儲加息過程中,有相當部分資產負債結構脆弱的金融機構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痹鴦偙硎?,由于美聯儲加息進程并未完全停止,不排除在這過程中暴露出更多機構存在類似風險的可能性。
(陳佳怡 范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