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导航大全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级毛片,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一区二区

工信部:今年再培育約3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著力推進基礎和關鍵領域創新突破,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著力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幫扶,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工信部:今年再培育約30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2-03-01 07:47
來源: 中國證券報
2022-03-01 07: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28日,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國新辦舉行的促進工業和信息化平穩運行和提質升級發布會上強調,著力推進基礎和關鍵領域創新突破,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著力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幫扶,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今年,計劃再培育3000家左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左右。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肖亞慶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工業經濟實現持續恢復發展。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比2020年提高6.8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1%。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6.6%。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供給體系質量還亟待提高,仍存在不少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風險問題。”肖亞慶表示,“2022年,工信部將著力推進基礎和關鍵領域創新突破,進一步增強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著力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紓困幫扶,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持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具體而言,一方面,著力打通重點產品供給堵點卡點。加強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協調,優先保障基礎工業產品、重要生活物資,包括農資、化肥等重點企業穩定運行。另一方面,積極提振制造業有效投資。工信部將抓好“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和項目實施,啟動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鼓勵支持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推動電信運營商加快5G和千兆光網投資建設進度。

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表示,特別是在高度全球化的集成電路產業方面,要發揮資本對產業帶動作用,歡迎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加大在華的投資。田玉龍稱,工信部將繼續為國內外的集成電路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市場環境,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依法給予內外資同等待遇,特別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共同維護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肖亞慶表示,從數據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銷售總額、利潤總額、創新能力和一般企業相比都有明顯提升。工信部將繼續推動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上下功夫,支持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今年,計劃再培育3000家左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左右。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據田玉龍介紹,5G正式商用以來,我國的5G建設和應用保持了全球領先水平,對穩增長、穩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加快發展態勢。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通過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全國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150家,平臺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5G+工業互聯網”在建項目全國已超2000多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了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到74.7%。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向制造業加速融合滲透,特別是鋼鐵、汽車、裝備、電子、石化等工業行業領域,融合創新、交叉創新不斷深化。

“目前,企業的數字化能力還不夠足,需要進一步推動和支持。”田玉龍表示,“我們將會在今年年底為不少于10萬家的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促進10萬家中小企業業務上云。培養一批優質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為企業提供實用管用的典型案例和方法。同時,支持行業龍頭企業搭建面向中小企業發展的數字化賦能平臺,結合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發揮數字化轉型的作用。”

田玉龍進一步表示,工信部將繼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目標在2022年新建60萬個以上5G基站,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加強面向企業廠區、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的網絡覆蓋。挖掘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標桿。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進基地、進園區、進產業集群,連接千行百業,賦能萬企千園。

此外,工信部將通過聯合金融機構,豐富數字化改造的金融產品,進一步降低企業數字化改造的成本。同時,田玉龍強調,要加強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安全保障,將積極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支持北京、上海建設數據交易所。加強行業數據安全監管,制定重要數據目錄并加強保護。

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肖亞慶強調,引導企業做好重點行業綠色低碳升級改造,強化節能專項監察和節能診斷服務。要加快培育綠色數據中心,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打造重點行業碳達峰公共服務平臺。

(彭思雨)

【責任編輯:刁云嬌】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