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3日電(曹靜)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啟動,中國和非洲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入,中國企業在非洲快速發展。8年間,中國企業在積極開拓非洲市場的同時,也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發展經驗為非洲國家“輸血”,致力于通過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其構建自我發展的經濟生態系統。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至4日召開之際,阿里巴巴集團eWTP項目負責人宋君濤在北京阿里中心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該集團在非洲的業務發展情況,展現了中國現代企業在非洲所擔負的企業責任和情懷。
用“和”文化幫助非洲國家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和”文化,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和”文化的“和合”價值觀,倡導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國際觀。對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他們也抱著同樣的心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宋君濤在采訪時引用了這句中國古語,“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外國投資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好處,但同時也留下了環境污染等后遺癥,還要背負貿易逆差、產能過剩的罵名;在反思的同時,阿里如今要走出去到非洲和其他國家投資,就要重視當地人的看法,我們不想別人對我們做的事情,今天我們在走出去的時候也不要對別人做。”
憑借這一信念,阿里巴巴在非洲的業務發展是立足于長遠,立足于戰略。
“如果你只想賺錢那就不要去非洲,如果你只想自己賺錢也不要去非洲,如果想短期賺錢就更不要去非洲。在整個非洲業務拓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點,就是長遠和戰略,互利和共贏,可持續發展。”宋君濤表示。
中國企業的責任和情懷
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既著眼于全球,更強調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阿里在非洲的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將技術和發展經驗共享給非洲國家的企業和青年人。宋君濤表示,阿里希望能夠把已經儲備的數字經濟技術與海外的合作伙伴共享。他認為,數字經濟和互聯網時代應該是一個普惠的時代,應該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或弱勢群體的一次機遇;如果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技術不能做到普惠,那么貿易和金融也不可能普惠。
“不僅是阿里巴巴,我也關注到很多中國企業進入非洲時,大家都不自覺地在踐行這種長期、普惠、合作共贏的戰略。”宋君濤說。
同時,在推廣非洲產品方面,宋君濤強調稱,阿里巴巴不是為了占領非洲市場、掠奪當地資源,而是為了給當地企業搭建一個通往全球市場的平臺和通路。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與其送人一條魚,不如教授捕魚的方法。中國企業進入非洲拓展當地業務的同時,也在幫助非洲國家建立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人才系統。
就阿里巴巴而言,在過去短短兩年時間里,就在非洲發起了三個人才培養項目:互聯網創業者計劃、非洲青年創業基金和全球電商人才計劃,為非洲當地企業提供資、技術和人才培訓支持。
宋君濤表示,阿里在非洲做了很多培訓,分享了很多技術和經驗,但并不懼怕非洲出現本土的“阿里巴巴” ,因為非洲電子商務環境改善,反而有助于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互聯網數字經濟業務。阿里巴巴進行技術共享,也源自自身的自信,壟斷或屏蔽不能長久,只有競爭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中非合作論壇正在北京召開,有50多個國家派出首腦級代表團參加峰會,將見證中非友誼進一步深化,而在非中國企業,也將像阿里巴巴一樣秉承著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與非洲企業攜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