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0日電(記者 陳姝)有這么一位院士,他很少發表論文,也沒有大量的理論課題,但是從電路板的焊接、現場的試驗、甚至用戶問題的解答都親力親為,他的實驗室被稱為“車間”,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工人師傅”。55年來,他始終從事測繪儀器的研發,用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極致,將中國測繪儀器的水平推進到國際領先。
他就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一位具有工人品質的高級知識分子劉先林。
一顆愛國心——“國外能造的東西中國也都能造出來”
提到劉先林,那是研究院里出了名的“好脾氣”,但就這樣一個好脾氣,卻也有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國外的技術高價賣到中國。在他的內心里始終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神秘的,國外能造出來的東西中國也都能造出來。
劉先林院士的辦公桌,攝影:陳姝
1962年,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的劉先林,面對國外進口的天價測繪設備和對測繪技術的封鎖,立志要打破國外產品在測繪領域的壟斷局面,并為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持之以恒奮斗。功夫不負有心人,“八九十年代,我們生產的設備比國外同類產品便宜八倍。后續我們很多設備技術比國外的好,價格還便宜。”劉先林回憶說。“給他一塊鐵,他都能想辦法造出來個精密儀器”,和劉先林同組的研究員敬佩的對記者說。
一種專注力——“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卻沒有論文”
2003年,劉先林開始構想移動激光建模測量系統,針對當時國際上地面測量設備存在的技術缺陷以及高端傳感器對我國禁用的現狀,面向高精度全息地面測量的需求,立足關鍵設備全部國產化,開啟了我國自主高精度地面移動測量設備研發的先河。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攝影:陳姝
在軟件研發中,劉先林始終堅持要做到100%自動提取數據,并多次親自開車到馬路上觀察路邊物體情況。有次正在馬路上開著車的劉先林看到一個地物,認為實際尺寸和已有數據有出入,就干脆把車停在路上,拿起工具就要開車門沖過去測量。當時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速很快,所幸被同車的學生制止了才沒冒險。
目前,該系統后期處理的絕對精度可達5厘米,一公里數據的處理時間只需要5分鐘,可以提取多達50種城市地物要素分類,而國外同類產品即便只提取一種地物要素,也需要半個小時,技術水平在世界同類產品中,處于絕對領先地位。“他的時間都給了創造發明,專注到沒有時間去寫繁瑣的論文。”劉先林的同事說。
一位實干家——“科學家就是廚師,市場認可是關鍵”
“科學家就是廚師”,劉先林說,廚師做菜不是為了拿去評獎,而是為了讓客人吃的可口。科學家也一樣,要搞有用的科研,市場認可才是關鍵。
劉先林團隊研制的SWDC數字航空攝影儀,攝影:陳姝
作為從事航測儀器研制的測繪人,結合生產搞裝備研發是他的原則,劉先林不看重論文、不關注專利,不單純追求填補空白,一心撲在設備的研發實驗上。他所有的創新成果沒有一個躺在文件柜,全部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80年代開始的正射投影儀到90年代的解析測圖儀,從1998年的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到2007年的數字航空攝影儀,再到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移動激光建模測量系統,劉先林一路披荊斬棘,事無巨細,把“量尺”更新升級換代了一批又一批。
一股激情勁——“滿滿正能量,和科研在談戀愛”
只要跟科研有關的事,劉先林始終保持著孩子般的激情和滿滿的正能量。1987年,為了推廣應用JX-3解析測圖儀,他把單板機上面的驅動軟件,一個個移植到系統機里面。春節期間,助手們回家探親,他覺得時間不等人,就拉著10歲的兒子幫忙,爺兒倆整個春節期間在實驗室連續苦干,一共焊接了幾百個焊點,累得幾乎直不起腰來。就在這一年,JX-3解析測圖儀實現了批量生產,并出口國際市場。
劉先林團隊研發的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攝影:陳姝
劉先林身邊的同事、學生都說他對待科研精力旺盛的就像18歲。有位研究員回憶,有次劉先林去深圳參加展會,晚上11點15分返京的飛機剛落地,劉先林就給他微信說在展會上看到了一些新的產品和技術,建議他的研究方案可以有調整和可以優化的空間。
“很難想象一個78歲的老人在奔波勞累了一天之后還在思考科研。他好像就是在和科研談戀愛,眼里、夢里都是它。”研究員半開玩笑的說。
一條探索路——“科研過程百起百落但是不能停止創新”
劉先林經常說,“搞科研遇到很多攔路虎,不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時候都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最后堅持下來就成功了”。憑著這股韌性,他連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個把計算機技術用在了航空測量,成為第一個把測量方法寫入《航空攝影測量作業規范》的中國人。
劉先林院士的“車間”辦公室,攝影:陳姝
幾十年如一日,劉先林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他牽頭的幾個重大項目,從開始到成功每次都歷時10年左右,經過上百次的失敗、無數次的起起落落。談到每次遇到困難,堅持下來的動力,劉先林說就是對科研創新的熱情和興趣。社會進步的非常快,科研成果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要不斷持續的創新才能做出新的東西。最近幾年,劉先林帶領團隊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科技前沿的領域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績。“希望大家都來創新,只要對中國創新有利,我們都支持。” 劉先林說。
劉先林對記者坦言他認為的“工匠精神”就是,“既要動腦,也要動手,要做到實實在在的貢獻,做有用的科研,把艱苦奮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創新的精神傳遞給年輕人”。劉先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位“工匠院士”依舊奮戰在科研第一線,帶領團隊攻克著一個又一個測繪領域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