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导航大全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级毛片,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一区二区

中國醫師協會“愛”孕營養行活動在滬啟動

來源:拜耳(中國)有限公司
2016-05-18 17:45:00

-優質備孕,無“陷”未來

上海2016年5月18日電 /美通社/ --由中國醫師協會主辦、拜耳公司支持的“愛”孕營養行--多種出生缺陷優先預防科普教育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在上海啟動。該項目旨在通過邀請全國各個城市的知名婦科專家對公眾講解預防出生缺陷的相關知識以及對中國的備孕、懷孕女性進行營養測試等活動,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備孕、懷孕中綜合營養的重要性,提高對出生缺陷預防的認知度。

近年來,隨著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強,以及圍產期婦女葉酸補充的大力推廣和普及,我國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發生率正逐年降低,由1987年的第1位(27.4/萬)下降到2011年的第8位(4.50/萬),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先心病等其他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仍在增高。2011年全國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為40.95/萬,是2000年的3.56倍。1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生殖中心的高玉平主任表示:“目前,出生缺陷病種繁多,已知的至少有8,000-10,000種。根據我國出生缺陷監測數據,先天性心臟、多指(趾)、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先天性腦積水、神經管缺陷等10類疾病是我國新生兒中高發畸形,并且出生缺陷總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引起出生缺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生物因素等,但是準媽媽們的營養狀況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證實,圍孕期服用含0.8mg 葉酸的多元維生素,較單純補充葉酸在預防神經管畸形更有效2,另有研究顯示補充多元營養素也可顯著降低新生兒發生唇腭裂3及心臟缺陷的風險,且補充越早、持續時間越長,新生兒先心病的發生率越低4。高玉平主任指出,備孕期補充復合維生素有助于營養素的積累,同時葉酸和多元營養的協同作用能更有效減少和預防出生缺陷,并且胎兒發育最重要的前三個月補充復合維生素至關重要,因為準媽媽們的早孕反應可能加劇營養素的缺乏。

多元營養素缺乏是導致多種出生缺陷發生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在我國有很多備孕期女性孕前都存在多元維生素明顯缺乏的問題,且在備孕階段對如何預防多種出生缺陷的認知甚少。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同仁醫院婦產科的周曉艷主任指出:“單純膳食補充可能無法均衡滿足孕期對多元營養素的需求,基于合理飲食,最好能額外補充一些孕期專用的復合維生素。微量營養素之間具有協同作用,其表現在協同降低疾病風險或協同促進吸收。一些維生素礦物質間的協同作用目前已經比較明確:比如維生素能夠促進礦物質的吸收:維C 促進鐵的吸收。還有一些臨床試驗證明維生素A與鐵、鋅共同預防貧血比單純補鐵更有效。若要全面預防多種出生缺陷,單純靠補充葉酸可能還遠遠不夠的。5”

因此建議女性在備孕期,至少應該從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妊娠期間利于母體健康和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含葉酸的多元維生素,為孕育無缺陷生命創造良好的營養基礎條件。這也是“該項目”啟動的最終愿景和目標。

作為“愛”孕營養行的首秀,上海站活動現場邀請了50多位消費者參與營養測試,并獲得營養評估報告。同時,上海地區兩位知名婦科專家匯聚于此,與市民進行了現場對話,除對營養教育進行宣講和對問卷進行集中點評外,并為有備孕需求的女性提供了現場咨詢和備孕指導。未來“該項目”預計還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濟南、沈陽、重慶、杭州、南京、武漢10城市陸續開展共計12場活動,以幫助更多的女性及家庭,以優質的備孕計劃,迎接無“陷”未來!

備注: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 http://www.gov.cn/gzdt/2012-09/12/content_2223371.htm

2 Czeizel, A.E., Paediatr Drugs 2000;2(6):437-49;Hannah Blencowe et a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9:i110-i121

3 Shaw GM, Lammer EJ, Wasserman CR,et al. Risks of orofacial clefts in children born to women using multivitamins containing folic acid periconceptionally. Lancet. 1995 Aug 2;346(8972):393-6.

4 Botto LD, Mulinare J, Erickson JD. Maternal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neural tube an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Am J Epidemiol. 2000 May 1;151(9):8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