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道英媒稱,中國創下在單季度海外并購中占比的最高紀錄,中國內地企業對海外企業的收購交易在所有交易活動中的占比達到近六分之一。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日報道,在一系列收購意識較強且有政界人脈的收購方——比如中國化工(ChemChina)、大連萬達(Dalian Wanda)和安邦保險(Anbang Insurance)——的帶領下,中國企業在很多行業成了交易主力。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編者按:根據最新的消息,安邦已經在喜達屋競購戰中輸給了萬豪國際。)
報道稱,他們選擇的目標企業突顯出,在應對國內股市大幅下跌及經濟增長前景黯淡之際,中國試圖迎合國內日益壯大的消費者階層的需求。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易活動的規模6820億美元,其中1010億美元(即15%)涉及中國買方。以這一水平來看,中國第一季度境外交易總額逼近2015年全年1090億美元的交易紀錄。
“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境外并購交易潮已經改變了全球并購版圖,”花旗集團(Citigroup)亞太區全球跨境并購部主管彭高年(Colin Banfield)稱。
報道稱,這種快速崛起令西方交易撮合者感到驚訝,其中很多人對此輪收購潮措手不及——并在私下對中國企業在支付銀行費用的問題上最不情愿表示犯怵。
顧問和分析師認為,此輪收購潮的部分原因在于對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整體擔憂,他們還提出,交易迅速增加在某些方面與資本外流類似。
交易撮合者稱,中國收購方得到了中國國有銀行大量寬松貸款的幫助。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國有銀行仍然渴望為往往被視為比國內資產更安全的境外資產批準貸款。
2016年第一季度的交易包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海外收購案:龐大的中國化工同意斥資438億美元全現金收購瑞士農業企業先正達(Syngenta)。
報道稱,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潮緩解了全球整體并購大幅減速的局面——在2015年第四季度創下1.6萬億美元的交易紀錄后,本季度全球并購規模下滑了57%。按年度比較,第一季度交易總值同比下滑了14%。
美國并購活動降幅最為明顯:2566億美元的交易總值較上一年下降了29%,是近兩年來交易規模最低的季度。在歐洲,并購規模小幅增加至1816億美元。
“中資交易規模迅速攀升,突顯了其他地區并購活動急劇減少,”盛信律師事務所(Simpson Thacher &Bartlett)的合伙人阿蘭 克萊恩(Alain Klein)稱,“中國企業在整體并購活動中的占比上升只是因為全球交易減少了。美國并購活動下滑令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