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潮平,珠江岸闊。中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新征程,再度將廣東推向世界經濟舞臺前沿。
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三個1萬”歷史新局背后,廣東傳統優勢不斷弱化,經濟增長開啟個位數時代。面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承接產業轉移的“十面埋伏”,廣東沒有退路,必須快馬加鞭,實現結構轉型、動能切換。
“十三五”開局前夕,廣東省委十一屆五次會議吹響了沖鋒的號角,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持續深化改革,為新征程注入新動力、搭建新框架、準備新優勢。
2016開年,開創發展新格局的世紀發展大戲,在南中國如火如荼。
挑戰與突破
本世紀初開始,至“十二五”時期,廣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政策優勢、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不斷弱化。
南中國,在神州大地發展大潮中,戰略主動的發展條件不斷遭遇侵蝕。廣東,在經濟列車高速馳騁了幾十年后,“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緊迫態勢比任何時候都更突出,增速放緩也已成為必須正視的歷史必然。
2012年,必將作為廣東改革開放關鍵的年份彪炳歷史。
這一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廣東作為履新后地方調研的首站,來到中國改革發展前沿,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廣東要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歷史宏音由此響徹南中國。
為全國新目標、新方向探路、沖鋒,再造戰略主動新優勢,廣東莊嚴地接下黨中央和全國人民賦予的歷史新使命。
三年來,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廣東戮力前行,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一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不斷取得新突破。
南粵大地的面貌正在發生令世界驚嘆的變換。
三年的時間里,南中國崛起環珠江口大灣區,以香港、深圳、廣州為發動機的粵港澳一體化進入快車道。從香港機場出發,進口貨物僅需3小時就可以抵達廣州南沙。一條名為“中國超級干線”的物流通道將香港與珠三角緊緊聯系在一起。
隨著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貸款等業務的深入開展,粵港澳一體化在金融合作層面也進入了全新境界。目前,前海與香港、橫琴與澳門的產業、服務良性互動局面已經初步形成并開始輻射至珠三角區域,初具雛形的環珠江口大灣區正在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基地。
三年的時間里,珠三角率先走出霧霾,結構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正在以世界超級城市群的整體形象登上世界經濟舞臺。
珠三角是全國最先驚呼“霾來了”的區域,隨著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重大平臺建設不斷突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結構轉型讓珠三角脫胎換骨,空氣質量指數達標天數比例平均在九成以上,“廣東藍”穩定可期。2014年,該區域經濟總量達5.8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萬元大關。
在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港澳青年北上創業的風潮席卷,全國七成以上的跨境電商聚集,穗深莞佛世界級城市群國際吸引力明顯增強,海陸空吞吐量持續領跑,強勢崛起的勢頭令世界矚目。
三年的時間里,廣東各項改革風生水起,省域治理跨上新臺階,老百姓的“獲得感”明顯增強。廣東在重拳反腐的基礎上全面實行鄉鎮(街道)領導干部駐點普遍直接聯系群眾制度,以“從嚴治黨”為引領,廣東強力推進按法治框架解決基層矛盾,強力推進行政、司法制度改革,強力推進粵東西北振興和協調、綠色發展,強力推進扶貧攻堅、公共服務均等化。
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是廣東之痛。全面深化改革令廣東城鄉、區域格局為之一變,也讓尋常百姓有了更為充實的“獲得感”。
近年來,廣東幫助6000個重點幫扶村、250萬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建成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間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平臺和體系,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也從戶籍人口擴大到常住人口,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持續穩步上升。
世界經濟備受煎熬的2013年,廣東GDP總量和進出口總額雙雙突破萬億美元;2014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率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5年,廣東GDP增速預計接近8%,較好地完成在全國大局中支撐經濟總量、支撐結構調整的任務。
“十二五”,廣東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
路徑與對策
嘹亮的沖鋒號在2015年即將結束的時候響徹南粵大地。
這一年,是謀劃“十三五”開局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黨中央描繪的藍圖更加壯麗更加宏偉更加激動人心。中央決策與地方實踐的契合無間,既讓廣東再一次深刻認識到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在中國新征程中的歷史意義、戰略意義,也讓廣東在尋找戰略新優勢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目標、方向,從而更堅定了不懈探索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南中國大地的實踐,將獲得超越區域、超越時空的新的偉大意義。
歷史洪鐘在30多年后再度敲響:廣東,如何從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中獲得巨大能量?如何進一步加快結構轉型、動能切換?如何確保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
時間沒有比現在更寶貴;時間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迫。背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廣東再披掛、再上馬、再出發。一年間,廣東動作頻頻,被外界認為是以新理念、新目標系統化推進改革發展的關鍵年。
這一年,廣東在多年大規模環境整治基礎上出臺“史上最嚴”環保條例,探索用創新指標體系考核珠三角,一些地區發布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建立GDP、GEP雙核算工作機制,嘗試為地方發展勒上生態指數韁繩。
這一年,廣東率先試點內資清單管理,推出企業投資項目“三大清單”: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投資準入,企業投資“非禁止即可行”;行政審批清單,不得不審批的,規范、優化審批流程,政府“非許可不可為”;政府監管清單,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打造公開透明規范的統一市場。
這一年,廣東省改革呈現了整體性、系統性的特點。面對先發優勢的喪失,廣東系列改革進一步界定政府之手的邊界,以構建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和公開、公平、公正的發展生態為引領,推動全方位“理念革新”、全領域“生態再造”。
這一年,廣東南沙、前海、橫琴三大自貿區正式掛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互聯網+易通關”等改革措施有力推進。自貿區內跨境電商等新業態迅速集聚、迅猛發展。1-8月,廣東納入統計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同比增長15.2倍,規模居全國首位。
這一年,亞洲最大的地下火車站——廣深港高鐵深圳福田站投用,從廣州到香港僅需半小時,粵港澳聯系更為緊密。
這一年,廣東提出2025年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時代,珠三角建成我國開放創新先行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協同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生態區、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等宏偉目標。
這一年,廣東提出力爭到2018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加快,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相對稅收優惠、綠色通道,我們更喜歡公平的市場環境、法治的社會環境。”佛山維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黎干說。
“實現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不是給些政策優惠,也不是發些財政補貼。”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黎明說。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認為,以革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環境為引領,是廣東落實“五大理念”、推進“四個全面”的一個鮮明特點,為廣東擺脫“戰略被動”,再造新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指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指導廣東發展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