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聞》表示,人民幣有可能超越日元,成為在國際貿易結算方強有力的吸引者。
人民幣可能超越日元
出現轉機的第一幕是今年2月日韓貨幣互換協議的終止。日韓一直在分階段減少2012年10月曾高達7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規模。持續14年的協議受到舊日軍從軍慰安婦等政治問題影響而終止,也從事實上說明日韓貨幣互換協議存在不穩定,僅僅因為外交關系惡化就導致協議終止。
韓國一方面終止了日韓貨幣互換協議,另一方面卻延長了與最大貿易對象國中國的協議。由于在貿易結算時越來越多的情況使用人民幣,對韓國等國來說,與中國締結貨幣互換協議有助于獲得實際利益。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匯款方面,2014年12月人民幣支付所占比例為2.17%,在不到2年的時間內上升了1.5個百分點,從全球第13位攀升至第5位,有可能超越日元。有國際金融界人士稱“(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中國能在危機時提供美元”,這增強了各國與中國簽訂協議的吸引力。
第二幕是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形勢。“這種時候歐洲國家總是搶在前面”,在英國宣布加入亞投行之后,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如此抱怨。原本是一塊鐵板的日歐美7大工業國(G7)在英國宣布加入亞投行后,已經開始出現裂痕。
追溯這一系列動態的發展,就會發現日美應對的不力。
日韓貨幣互換協議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啟動的國際金融安全網之一。在這個時期,日本曾力爭創建亞洲貨幣基金組織(AMF)。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向亞洲各國提供資金援助的行動非常遲緩,所以日本曾探討成立獨立于IMF的機構。但美國擔憂在亞洲影響力下降,強烈反對而使之擱淺。
當時的問題仍對現在產生著影響。在日本與亞洲各國簽署的貨幣互換協議中,兩國可自主動用的限額僅為總額的30%。其余均以IMF援助為前提使用,易用性很差。
日元貨幣易用性差產生影響
日本2013年5月與泰國和馬來西亞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達成共識,但實際上已過去近2年卻仍未實現。日本財務省國際局的一名官員表示,“目前也在為簽署協議展開協調”,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難以實現的原因被認為對于兩國來說,即使與日本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實際發生貨幣危機時也難以利用,帶來的益處很小。
(編輯:田阿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