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學人》報道,許多關于中國政府1月20日發布的2014年GDP數據的分析都聚焦于經濟增速放緩。這種減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7.4%的增長率是中國24年以來的最低值(如下圖所示),這也是這個世紀以來中國首次以微弱之差沒有實現官方增長目標7.5%。但是在另一個層面上,聚焦于增長減速似乎又顯得目光短淺。中國去年加入了一個“高級俱樂部”:它的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約合62.1萬億人民幣),這是世界上第二個實現如此壯舉的國家(美國在2000年的時候達到了這個水平。)。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去年的經濟總量為10.3萬億美元(約合63.1萬億人民幣),是其十年前經濟總量1.9萬億美元(約合11.8萬億人民幣)的五倍多。
當然這一切都將顯得無足輕重,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只是其轟轟烈烈的崩潰的前奏。但是除了新聞頭條上的GDP數字,中國的經濟增長似乎也在逐漸變的更平衡。自從2009年中國實施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以來,巨大的擔心便集中在經濟發展對投資和低迷的消費的過度依賴上。2011年中國的固定資本總值占經濟增長的48.3%,遠遠超過韓國和臺灣在上個世紀工業化改革時達到的約為40%的高峰值。我們可能需要等等才能知道中國GDP中消費所占比例的詳情,但是今天發布的數據指向了正確的方向。
首先,即使去年僅有“微刺激”來支持經濟的增長,投資在中國的經濟中的占比還是逐漸弱化了。去年消費拉動了51.2%的經濟增長,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三個百分點。貿易的貢獻額也有利于經濟的增長,投資占GDP的比重可能會下降。這點也能從GDP中不斷增長的服務業占比看出來,服務業與消費的關聯相對于它和投資要更加緊密,去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2%,相比于2013年增加了1.3個百分點。
其次,健康的工資增長意味著勞動力對中國經濟產出的貢獻在不斷提高,這是另一個使國家傾向于更多消費的關鍵點。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基礎上,去年的收入增長了8%,比整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快0.6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收入增長可能也會促進中國內部收入平等問題的逐步改善。因為這個數字還包括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窮得多,但是他們的收入增幅卻相當不錯。去年農村居民平均收入增長了9.2%,而城市居民的增長率為6.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2009年達到了高峰值3.3比1,去年回落為2.9比1。
無論什么時候有來自中國數據的好消息,人們總是習慣于質疑政府數據的可信度。但以這種眼光看待中國的經濟已經過時了: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重工業的逐漸衰落,較慢的電力產出增長值是可以預見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沒能實現2014年的增長目標是令人鼓舞的。來自政府高層的表態是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作為優先考慮的目標。
這個信息的強化還體現在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的形容經濟發展的口號中:“新常態”。這個詞旨在形容速度較慢但質量更高的發展,在今天統計局召開的關于GDP的新聞發布會上被提及了不下八次。
中國政府對經濟減速的包容度將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得到檢驗,因為近些年來中國經濟最強大的牽動引擎,房地產投資將很有可能不斷衰弱。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2015年的經濟增長率為6.8%,這將是25年以來的最低值。但是當新聞頭條報道這個不可避免會出現的最低值的時候,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比它1990年的25倍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