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5日報道英媒稱, 東南亞空域航班密集,令過時的空中交通管制面臨壓力,飛行員也面臨在危機中采取單方面危險行動的壓力,比如亞航失聯客機可能遇到的情況。
據路透社網站1月4日報道,飛過印尼至新加坡航線的飛行員稱,提升高度以躲避惡劣天氣的要求被拖延、以及這樣的要求因為該區域飛機數量過多而遭到拒絕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這讓駕機飛過天氣條件動蕩區域的飛行員面臨高風險的挑戰:何時自己做主宣布緊急狀態,從而在未獲空中交通管制批準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大多數飛行員將這樣的做法視為最后一步。飛行員宣布緊急狀態時需要向該區域的其他飛機發出多種頻率的呼叫,事后監管機構將對飛行員當時的決定進行深入調查。
“作為一名職業飛行員,你有義務迅速思考,”澳洲航空一位在該地區擁有25年飛行經驗的飛行員對路透說道。“如果你來飛,按照我們的說法,你就接手了可能多達300名乘客的性命和價值千百萬美元的飛機,那是數以十億美元的責任。(飛行員)工作的一部分是平衡風險,迅速做出決策。”
近幾年廉價航空公司在東南亞爆炸式發展,評估這些風險越來越困難。
亞太航空中心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里,每年在亞太地區飛行的旅客數量增加了三分之二,超過了10億人次。目前東南亞航線中約60%的運力由廉價航空公司提供。
亞航和印尼獅航下給主流飛機廠商的訂單數量創下紀錄。波音預計該地區的航空公司未來20年將需要約1.3萬架新飛機,空客預計這段時間里亞太將引領需求。
“有些航線由于航班數量大而面臨過大壓力,”新加坡航空一名在該航線擁有10年飛行經驗的前飛行員表示。“印尼/新加坡航線顯然是其中一條,這條航線由很多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種類的飛機在飛,飛行高度和速度都很多樣化。”
飛行員們指出,這對該地區的空中交通管制來說是場噩夢,特別是新加坡等高科技中心以外的地區。
“隨著航線變得更加擁擠,空中交通管制需要更多時間進行協調以及對提升高度和躲避惡劣天氣做出批準,”那名前新加坡航空飛行員說道。
這在該地區可能引起嚴重后果,因為天氣條件可能迅速發生變化,強風和熱帶風暴讓飛行員面臨時間緊迫的考驗。
亞航客機失事的原因尚不明朗,但調查人員和亞航負責人東尼都提到了天氣變化是重要因素。
亞太航空公司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Airlines)上個月稱,盡管航空公司大幅投資于高效能飛機以滿足需求上升,對相關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擔憂也在上升,比如航站樓、跑道和空中導航服務等。
為了讓同一航線上飛機保持安全距離,印尼空中交通管制人員采取進近程序間隔(procedural separation):他們利用飛行員的雷達報告計算其與其他飛機的距離。
這比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地方使用的更加先進的雷達分離(radar separation)耗時要長,空中交通管制人員利用雷達信號進行計算速度更快。
飛行員們稱,做出關鍵的決定往往需要經驗。
“在我看來,如果我未獲批準(改變航線),而前方的天氣不好,我會先改變航線,以后再與有關部門交涉,”另外一名前新加坡航空飛行員說道,這名飛行員現已加盟一家海灣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