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27日電(王璟)近期,日本知名企業接連出現大規模巨額虧損和萎縮,曾經盛級一時的日本企業夏普、松下、索尼等全球電子巨頭正在滑向不可預測的深淵,就連如日中天的豐田汽車業隨著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很可能痛失全球銷量冠軍的寶座。這使得“日企衰落”的論點更加鐵板釘釘。更深層的原因我們不去深究,只從創新精神這一“日本企業”曾引以為傲的發展方向來看看日本企業是否還能把握時代的脈搏。
日本企業失去了創新靈魂
創新過去一直是日本消費品的“靈魂”,從第一臺隨身聽的發明,到變頻空調的生產,無一不是經典之作。但是近年來,液晶面板上韓國公司推出OLED,手機市場上美國蘋果公司拿出iphone,創新能力下降使日本公司鮮有“經典之作”推出。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公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種創新的精神,已經很難看到了。那個時候連美國公司都在學日本。與中國、韓國、美國的電子公司奮發向上的勁頭相比,日本企業越來越顯現出暮氣。
曾經的日本的家電行業有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這樣偉的創業者和“時代把脈人”。他們通過靈敏的嗅覺可以洞察出未來產品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領導者足以抗衡蘋果公司獨具風范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在今天的日本家電行業中,這樣的領導者已經寥寥。
有著“日本經營之父”稱號的稻盛和夫指出,非常遺憾現在日本企業根本沒有這樣的領導者。例如在索尼從零開始打造游戲業務的久多良木?。ㄔ髂岣鄙玳L),他或許被認為是異類,但可以說具備優秀領導者的資質。重要的是懂技術創新、了解生產一線的經營者。但是更多的企業缺乏這樣的靈魂人物,現在日本企業中出人頭地的都是文科、腦子轉得快的人。
日本企業對技術革新短視
除了日本現在的公司中缺乏對技術“把脈”的靈魂人物,日本企業對技術革新的短視,也是令日本企業沒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只問顧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給他們做什么。等你做出來,他們已經另有新歡了?!倍F在的日本企業更多的是在等著“顧客要什么”。
像索尼這樣的特點非常明顯。他曾是日本消費電子創新的“靈魂”,它推出了世界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第一臺隨身聽、第一臺家用攝像機……但近十年來,索尼并未推出能影響世界的產品。事實上,早在2003年,索尼便捕捉到了“數字化”趨勢。然而,為了維持高額的壟斷利潤,當時公司高層將這一戰略束之高閣。據索尼前董事會成員透露,在上世紀80年代末,公司就嗅到了危機,當時隨身聽開始走下坡路。索尼也在尋找替代品,并于1992年推出MD播放器,市場表現不及預期,但因公司投入資源過大,不愿放棄。隨后,索尼擔心唱片業務遭受MP3重創,影響自己的音樂版權收入,于是排斥一切新格式。這種短視行為,導致索尼失去了發展MP3的最佳時機。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使用閃存芯片的iPod播放器,物理結構的改變使播放器小巧輕便,存儲量大,并成功整合了iTunes管理軟件,從而主導了整個MP3市場。
日本著名企業松下公司對此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這個稱號不是白來的,松下在強手如林的經濟賽場總得冠軍,因為松下很善于做一名“跟跑者”,到了關鍵時刻,發力反超。松下公司的經營絕招是只改革、不創新。跟隨在別人后面,但是最后總能得冠軍。
日本觀察員葉千榮認為,日本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風靡一時的產品,但是90年代這種產品很難再誕生,它們的創新能力已經趕不上蘋果--蘋果有iPad和iPhone,而生產能力又趕不上三星電子--三星電子在半導體、手機和電視領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企業的保守和缺乏創新導致了差距越來越大。
日本企業文化和國內環境影響創新
一位東京的技術分析師指出,日本的企業文化并不適合當前時代的創新精神。他們沒有利用其創新思路來研制新產品、開發新市場,而是為其他亞洲經濟體創造了許多唾手可得的便利?!澳切└鼨C敏的競爭對手,比如三星,甚至中國的廠商,都讓日本制造商疲于應付。因此日本制造業的衰退遠未結束。
業內人士還指出,日本企業缺乏創新精神和日本國內的環境密不可分。日本長期忽視對基礎科學的研究。長期以來,日本都是依靠引進歐美國家的科技成果,然后加以消化和吸收,在當今特別需要技術創新的時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后面。日本不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而擁有最優秀的工程師,能把產品制造得極其精美,甚至有時到了極致,但始終不能超越模仿階段。而當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緣于此,日本的產業結構一直集中在家電等傳統產業上,始終沒有創新性質的產品。
據資料顯示,在日本的整個科研中基礎研究的比重只有14.5%(按研究經費計算),而美國與德國大約分別占50%和40%。日本的科學論文指數只有81,不僅遠遠低于以色列的376、西歐的295、美國的144,而且比世界平均指數低19%。一般認為,日本的應用研究比較強,然而,實際上日本在應用研究方面真正比美國占優勢的僅是生產、機械領域。日本在原理發掘型或技術突破型的技術開發方面也比較弱,而在改良型上較強。二是日本幾乎沒有研究導向型大學。日本雖然自1870年以來發展了極好的學校教育體系,并擁有豐富的和各種類型的工程師資源庫,但幾乎沒有研究導向型大學,因為日本把有關設計與開發的知識發展放在了公司部門而非大學。三是雖然日本把有關設計與開發的知識發展放在了公司部門,但在公司部門的科研中,無論是在理念還是體制上,日本的公司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
其次,日本社會普遍對發明創造伴隨的“試錯”缺乏應有的承受力,產品更新換代多體現為小打小鬧的改良,缺乏真正意義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陀^而言,日本制造業有非常扎實的基礎,最具備挑戰”國際一流“地位的潛力。在產能大量增加、有效需求日趨不足的國際市場上,企業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能否在競爭中占據主動的關鍵。當年的日本號稱擁有”買下美國“的資金實力,完全有實力在投資創新產業上大有作為,然而卻最終沒能開辟出新的發展空間。
有日本評論人士指出,日本企業要生存下去的話就一定要具備緊迫性。近年來日本企業為應對困境也進行了不少變革,包括業務重組、提高員工流動性、聘請外國人進入企業管理層等舉動,但收效甚微,最主要原因還在創新體制上未有根本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