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華投資交易跌至10年低位
22日,畢馬威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以中國企業作為收購對象的外商在華投資交易量跌至10年低位,主要是受短期經濟不明朗因素影響。
畢馬威最新一期《新興市場國際收購交易追蹤》指出,成熟市場收購中國企業的跨境交易在2014年首6個月下跌三分之一至52宗,低于去年同期的78宗。香港仍是中國企業的主要買家,在52宗交易內有32宗由香港買家促成。
這項調查以已交割的買方最少收購海外公司5%股權的交易數據為準備基礎。調查追蹤了15個發達經濟體與13個新興經濟體之間的交易,但不包括由政府、私募基金或其他金融機構支持的交易。
畢馬威中國投資咨詢服務主管張浩柏指出:”中國并購市場環境不斷急速轉變,令季度數據出現大幅波動。雖然中國市場短期內在某些方面存在隱憂,但對于全球而言,中國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長遠而言不能忽視。”
調查亦發現中國仍然是新興市場最活躍的買家。雖然中國2014年上半年在成熟市場的收購活動下跌35.2%至35宗,但交易量仍高于位列第二位的東南亞(24宗) 及第三位的印度(22宗)。
此外,調查發現香港企業仍然是中國企業的主要收購對象,其他熱門選擇包括澳洲及美國。若按行業分類,自然資源及能源領域是中國海外收購的重要目標,主要受中國市場需求上升所帶動。農業及食品行業的收購活動繼續增加;電信及科技行業的收購活動亦隨著中國企業繼續擴大這些業務領域的版圖而上升。
張浩柏總結說:”中國企業繼續在海外市場尋找優質收購目標來獲得所需的資源及技術,從而加強他們在本土市場及全球經濟舞臺上的競爭力。換言之,雖然中國目前的本土經濟問題拖慢了跨境并購活動,特別是企業投資者,但隨著市場日趨成熟,外商對華投資、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及本土交易定會重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