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國土面積世界第八,小麥、牛肉和大豆產量均居世界前茅。 早在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797美元,和美國相當,高于法、德兩囯。阿根廷當時被視為未來之國。而100年之后的今天,美國人均GDP達到了4.8萬美元,阿根廷則不足它的1/4。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潘帕斯雄鷹從公認的發達國家淪落為公認的發展中國家。
素有“世界糧倉和肉庫”美譽的阿根廷這些年雖然國民生產總值增速高達9%以上,堪比“亞洲速度”,但面對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卻讓該國經濟危機四伏。
筆者認為阿根廷之所以長期深陷經濟泥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 “選舉經濟”模式,每逢選舉之年政府財政投入大幅增加,且多用于增加工資、福利保障等,為了換取選票,這部分增長超出了當時經濟增長的實際狀況,引起了部分通貨膨脹;
第二, 阿根廷政府多年來通過大量印鈔為政府項目籌資以及對基礎產品的過度補貼,也是造成阿根廷常年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之一;
第三, 阿根廷是出口驅動型經濟,由于長期依賴糧食和牛肉物資的大量出口,反而喪失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
第四, 阿根廷政府通過一系列強制性行政手段,如管制商品價格、禁止購買外匯等,進一步干擾市場的運行,導致資源、價格扭曲的狀況尤為嚴重;
自2011年下半年起,阿根廷外匯儲備持續流失。過去三年,阿根廷外匯儲備幾乎減少了一半,目前不到280億美元,降至七年來最低。
然而更令人擔心的則是,阿根廷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雖然阿根廷經濟規模不大,但南美委內瑞拉等國的情況與阿根廷類似,也可能會遇到較大的困難。此外,巴西、墨西哥等更大經濟體如受到持續拖累,將令全球新興市場信心危機惡化,給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