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今年7月所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減少16.95%,創下兩年來的新低。雖然中國政府在強調這是“大勢所趨”,但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卻是世界各地投資者的行為發生了變化。復星集團、東風汽車、華為、海南航空、吉利等大量中國投資涌入歐洲,這令歐洲既感到困惑,又有些害怕。
法國《回聲報》網站8月29日發表題為《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歐洲經濟的“金融家”》的文章稱,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自1978年中國對部分市場實行開放以來,中國在外國投資者心中一直擁有特殊的地位,而且雙方都從中獲得了好處。相關優惠政策使投資者獲得了利潤,中國則借此得到了資金、技術和其他先進技能。
然而,自2012年以來一切都變化了。過去一向鼓勵外商投資的中國政府發現自己失去了一部分國內市場,因此它現在試圖開始收復失地,而這一過程的受損方必然是外國的大集團。去年,中國商務部已針對制藥以及食品等領域的一些外企展開了幾次反壟斷調查。
這一勢頭今年仍在繼續,中國先后對外資的汽車制造商和軟件公司展開了反壟斷調查。中國已為此定了調:中國不會再對外國投資者聽之任之,而且要收回對經濟的控制權。這種態度的逆轉造成了十分直接的后果。今年前七個月,來自美國和歐盟的投資同比分別下降17.4%和17.5%。
如今,雖然外國投資者在進入中國時會三思而后行,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卻明顯增加了(今年7月同比增加了84.9%,其中不包括金融領域的對外投資)。素以低附加值聞名的中國企業已開始瞄準中高端市場,并試圖通過西方公司來尋找客戶和技術。
這種逆轉趨勢在歐洲尤為明顯。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歐洲的投資首次超過了歐洲對中國的投資,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歐洲投資。
中國東風汽車入股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引起了媒體廣泛報道,但有時中國的投資是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上海復星集團在歐洲就很少有人知道。而實際上該集團近年來對多家歐洲企業進行了投資。
除法國外,復星集團如今在葡萄牙、德國、希臘和意大利等歐洲多個國家都有投資。而像復星這樣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如深圳中集天達、海南航空、中投公司、聯想、吉利、華為和三一重工等。歐洲顯然已成了中國投資者的新樂園。
法國也許是最能從這波中國投資潮中獲得好處的歐洲國家。2012年,中國對歐投資中有21%進入了法國,遠高于排在其后的英國(16%)和德國(7%)。
然而,法國民眾似乎對中國投資的到來并不看好,有人甚至錯誤地認為這將是“黃禍”的回歸。事實上,進入法國的中國公司非但不會與法國本土公司構成競爭,而且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那些能維持就業的行業。
例如,沃爾沃在被吉利收購后便迅速恢復了增長,2011年的銷售額增長了23%。如今,該公司正準備在中國開設另一家新工廠。今天,雖然布魯塞爾方面似乎仍無意向中國投資全面開放,但要想找到拒絕它的理由真的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