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莫迪擔任印度新總理,這位曾經創造了古吉拉特邦經濟奇跡的政治家,能否引領印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呢?
印度經濟上一輪的黃金期始于21世紀初,終止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在刺激政策幫助下出現了兩年的回光返照。其中,2005~2007年維持了三年9%以上的增長速度。其間,印度模式、金磚國家、龍象之爭等話題風靡全球,印度與中國并稱世界經濟火車頭。而其2011年之后的經濟增速下行,乃至連續兩年增速低于5%,明確宣告了印度已走出了繁榮。
印度經濟的減速是有原因的。其經濟結構存在偏頗:重消費(占比GDP近7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輕投資;重服務業(占比60%),輕制造業;重內需,輕出口;重高新技術產業,輕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經濟結構中的“短板”比較突出:工業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后,便利化程度差。
自2011年以來,印度經濟結構中的短板問題在國際環境轉變的背景下日益突出,資本形成增速大幅走低,投資下滑和制造業萎縮的趨勢嚴重,導致工業品嚴重依賴進口,國際收支穩定惡化,面對外部沖擊的抵抗力弱化,加上貨幣貶值、輸入型通脹傳導和資本外撤則進一步推高了消費開支、抑制了投資,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在貨幣政策方面,當前貨幣決策者的思路為“抗通脹”大于“穩經濟”,貨幣端易緊難松,幾無騰挪空間;從財政政策而言,當前印度財政赤字大、債務負擔重、融資成本高,政府優先進行財政整頓計劃,難以助力經濟增長。因此,印度經濟能否崛起將主要依賴印度經濟改革的前景。
印度經濟的一個重大隱患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抵抗力”很差,這是印度盧比異常脆弱的重要原因。印度國際收支模式的風險極高,經常項存在大規模赤字,資本項波動劇烈;印度外匯儲備的增量和存量數據均不容樂觀;印度外債風險水平高,規模達到4406億美元,超過外匯儲備規模,占GDP的20%;印度國際投資頭寸表不健康,屬于典型的凈負債國,且負債水平高。因此印度盧比是最脆弱的貨幣之一,容易大幅貶值。
印度目前總體情況與中國經濟上世紀80年代相似,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價格便宜、基礎設施落后、對外資外貿依賴性低、金融市場很不發達。中國經過了30年的大力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發展和對外開放,資源和勞力使用都已到了極限。而這些在印度都具備,其人口結構更是“低齡社會”,未來40年,其勞動力人口將大幅增加40%。
然而,過去印度的發展受限于兩個因素,一是缺乏令印度人認同和追求的發展模式和未來愿景。二是印度教派、政黨林立,權力分散,國家難以持續有效地推動改革。
如今,隨著締造“古吉拉特經濟奇跡”的莫迪上臺,并帶來了經濟狀況和資本市場的“開門紅”,為解決這兩個瓶頸提供了契機。“古吉拉特模式”和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廣東模式很相似,其發展給當地人帶來的利益給其他地區的印度人以示范。
在政治上,莫迪領導的人民黨結束了國大黨對印度政治的長期控制。在今年5月的印度議會選舉中,莫迪領導的人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大選:人民黨獲得282個席位(共545席),30年來首次單獨成為議會多數黨,而該黨領導的全球民主聯盟獲得334個席位,獲得絕對多數。強勢政治背景使得莫迪政府的執行力得到加強。
印度新政府未來五年的施政計劃基本拷貝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思路:1.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海外投資,加快大型商業項目審批流程,甚至允許外資100%控股印度國防企業;2.優先發展工業和制造業,將印度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中心”;3.通過加強與私人部門合作來推進基礎設施建設;4.優化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簡言之,當今印度擁有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比較優勢,又有著良好的民主監督。如果莫迪政府能將這兩者的潛力都發揮出來,印度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并非不可能。(張庭賓系本報特約主筆,張威系中華元智庫高級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