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月7日信托計劃最后一次兌付期還有不到10天,在融資方宜昌三峽全通涂鍍板有限公司(下稱“三峽全通”)已兩次拖欠本息5.91億元之后,三峽全通信托項目的兌付問題再一次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按照中信信托副總經理李子民的說法,中信信托不會通過為項目墊付資金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就意味著,信托業慣常的“剛性兌付”或會在這一項目中得以打破。
雖然中信信托表示不會墊付資金,不過該信托項下抵押物――宜昌市夷陵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的兩塊住宅和商業用地評估值30.7億元遠高于信托計劃規模,成功處置的話完全可以覆蓋信托本息。
“我們也一直按照法律程序以及合同約定,積極與宜昌市政府、湖北省政府以及三峽全通公司等進行磋商,但是相關方案也并沒有正式確定?!敝行判磐腥耸恐赋?。
在圍繞三峽全通的一攬子救援方案中,有一條便是引入戰略投資者以盤活企業,但是昨日傳出的消息顯示,之前傳聞的投資者,昨日否認將入股三峽全通。
寄望當地政府
作為湖北省第二大民企,三峽全通號稱是宜昌“最大招商項目”。三峽全通2011年底的財務數據顯示,當時公司的總資產達190億元,當年的營業收入近170億元,凈利潤達6億元。然而隨著去年鋼材市場不景氣,三峽全通公司來經營狀況日趨困難,現金流緊張,多家金融機構亦深陷其中。
2011年12月28日,中信信托發起設立了“中信制造三峽全通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并且于2012年1月13日、1月16日和2月7日成功完成增發信托受益權,募集資金共計133350萬元,其中優先級信托本金99993萬元。并在2011年12月28日至2012年2月7日之間分四次,向宜昌三峽全通涂鍍板有限公司發放上述流動資金貸款購買產品原材料。
然而隨著還款日的逐漸臨近,三峽全通卻屢次失約,根據中信信托披露的信息計算,目前三峽全通信托計劃未到賬本息已經達到5.91億元,而如果算上2月7日需要償還的部分,三峽全通所需償還該信托本息將總計超過8億元。
“我們也一直按照法律程序以及合同約定,積極宜昌市政府、湖北省政府以及三峽全通公司等進行磋商,但是因為并沒有到時點,相關方案也并沒有正式確定。”中信信托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
在中信信托看來,除非必不得已通過司法途徑處置之外,目前還主要是寄望于宜昌市政府方面的態度。作為號稱宜昌市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三峽全通在與中信信托成立的信托計劃本身便有非常濃厚的政府氣息,信托合同中顯示該信托主要的增信措施便來自當地政府機構,譬如夷陵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認購該信托計劃33357萬元普通級受益權,并以位于宜昌市伍家崗區龍盤湖的兩宗國有土地使用權為其清償貸款本息提供抵押擔保。
在圍繞三峽全通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中,有一條便是引入戰略投資者以盤活企業,在宜昌政府牽線搭橋下,2012年11月,原宜化集團財務總監趙大河出任三峽全通總經理,不過昨日傳出的消息顯示,宜化集團沒有入股三峽全通的計劃。
或打破“剛性兌付”魔咒
雖然三峽全通已經陷入財務困境,但是中信信托并不準備墊付資金,李子民接受采訪時指出,三峽全通項目的抵押安全性做得比較足,在項目的風控及交易結構設計上都不存在漏洞,中信信托不應該,也不會通過為項目墊付資金的方式解決問題。
李子民表示,“剛性兌付”本身是一個自造詞匯,只要信托公司本身管理信托計劃合法合規,就沒有義務在投資收益無法兌付的情況下自己拿資本金墊付。
去年以來,信托公司越來越多的存續項目進入兌付期,但是由于經濟整體不景氣,房地產調控等因素,加上部分信托公司風控不嚴格,不少信托公司的信托計劃融資方資金流緊張,風險逐漸顯露。對此,多數信托公司的做法是通過項目轉讓,甚至使用自有資金墊付信托本息的方法接盤,保證項目的“剛性兌付”。
但是“剛性兌付”帶來的種種問題,例如與信托公司責任不匹配、潛伏巨大金融風險等問題接連遭受業界“吐槽”。不過,此次中信信托表示不通過為項目墊付資金的方式解決問題,或將使信托業慣常的“剛性兌付”得以打破。(本報記者
徐天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