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之爭 渠道為王
在2012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盛典上,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與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笑約”,10年后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占50%,王健林將給馬云一億元,如果沒到馬云給王健林一億元。“億元對賭”引發了業內對商業模式誰將主沉浮的又一次思考。
隨著電商日漸茁壯,“渠道為王”的效應再度體現。
面對電商的競爭,傳統商業或主動“觸電”,將網上商城變成營業的重要部分;或實行差異化競爭,在網絡商店銷售和實體店消費群不同的商品;或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平臺,推送促銷和活動通知,增強目標消費群的黏度。
和家電巨頭一樣,走專賣店路線的品牌商是“觸網”最積極的商家之一。主打“快時尚”的Zara、forever21、I.T.等品牌都已經在中國內地開設網店,將網絡覆蓋到門店尚未觸及的二、三線城市。歐萊雅集團則將旗下包括蘭蔻、植村秀、碧歐泉等多個品牌匯聚到專設的電子商務網站奢妍美。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晁鋼令指出,無論是電商模式還是實體店模式,網頁上或貨柜前的陳列和展示僅僅是整個供應鏈的一環,完善供應鏈、降低中間環節才是“王道”。企業應在降低中間環節成本上下功夫,優化供應鏈,整合物流、配送、倉儲配置,并開發包括網上購物、電話購物、電視購物等適合品牌營銷形態的渠道模式,降低渠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