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治未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發展“治未病”也是順應全球范圍內醫學目的調整、醫學模式轉變的大勢所趨;我國“治未病”工作實施五年來,工作不斷深入,成效也不斷顯現。
“知未病”是“治未病”的重要環節。人生于天地之間,如何能做到身體健康,遠離疾病,益壽延年,是每個人都希望知道的。那么,健康與疾病距離有多遠呢?從健康到疾病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轉化的呢?我們又如何能及早把握這個轉化,主動制止這種轉化,遠離疾病呢?“知未病”的研究課題為我們帶來了找到答案的希望,它的研究成果也為“治未病”指明了方向。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開始了“知未病”領域的探究。
《黃帝內經》中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只要人體的升降出入保持暢通無阻,人就遠離疾病,盡終天年,反之則招致疾病。由此可見,“升降出入”的失常就是疾病產生的誘因。但是,我們又如何能及時發現這一失常呢?
從現代醫學角度講,當一些慢性病出現臨床癥狀,被病人感知到的時候,毫無疑問,此人的“升降出入”早已經處于異常狀態當下了。從大量病案來看,這種異常有可能在人體已經持續存在了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卻始終未被發現,進而使很多病者失去了預防治療的最佳時機。
醫學史上也有過“知未病”的著名案例。醫圣張仲景晚年行醫到洛陽,遇到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粲,見他眉毛異常,仲景憑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發現這位僅有二十幾歲的作家王粲隱藏著可怕的“癘疾”的病源并提供了治療藥物。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警示,并未服藥,四十一歲而亡。
醫者常有,但張仲景不常有。那么如何做到普遍的、可靠的“知病于未病之時”呢?志超岐黃(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采用傳統中醫脈診技術結合現代科技相研發的“知未病預警技術”解決了這一醫學難題。
志超岐黃(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是研究中醫自動化和標準化(數字中醫、紅外中醫)的科研機構。在學科帶頭人朱志超院長的帶領下長期進行中醫量化方面的科技攻關并終于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志超岐黃(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在溫變學和溫控學的思想指導下研究傳承了五千年的經驗中醫、哲學中醫,終于取得了量化性的科技突破成功研發出中醫脈象數字預警儀和中醫紅外數字評估儀等中醫評估軟件。使該院一舉擁有世界一流的中風、心臟病、腫瘤等重大疾病可視化預警技術、人體體質辨識技術、臟腑與經絡功能可視化診斷技術、可視化健康養生技術、可視化健康促進技術、可視化痛癥康復技術等先進的中醫高科技技術。
朱志超在京交會上演講《知未病》
據志超岐黃(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朱志超介紹:知未病預警技術體系由“數字中醫”功能診斷技術和“紅外中醫”功能診斷技術組成;紅外中醫功能診斷技術是傳統中醫望診技術與現代紅外熱成像科技相結合的現代中醫望診診斷技術;二者結合的知未病預警技術是我國唯一的中醫脈診與望診相結合的智能化中醫診斷軟件;它能篩查出西醫診斷有結果的各種疾病,更能量化西醫診斷沒有結果的功能性癥狀(功能性疾病),尤其它能提前5-10年預警中風先兆、心臟病先兆和腫瘤先兆,能為中醫提供精確的病灶定位,提供徹底清除病情解決方案而成為中國醫學的軟實力。
中風先兆
業內人士認為:朱志超發明的人體重大疾病預警技術或將一攬子徹底解決人類若干重大疾病。中風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大大下降;心臟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大大下降;腫瘤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大大下降,手術切除腫瘤的現象將不復存在;遺傳性疾病被控制,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智障與殘疾極少發生;高血壓與糖尿病等終身疾病消失;醫院診斷有結果的各種器質性疾病極少發生......知未病預警技術的誕生,對我國中醫學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標志著傳統中醫跨入了數字化、影像化的現代中醫階段。
知未病預警技術是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的一個縮影,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引領作用越發明顯。隨著這一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或許我們的明天將不再有早早逝去的“李小龍”、“梅艷芳”......遠離疾病也不再僅僅是愿望!
來源:千龍風尚